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离壬寅年五月初五(2022年6月3日)端午节还有:
返回列表 发帖
2)油料作物

    叠滘种植油料作物,以花生为主,芝麻也有零星种植。建国以后,随着粮油统购统销的政策实施,叠滘属禾田区,虽没有花生的征购任务,但农业人口的食油供应也不在配给之列,需自行解决。所以各生产队每年允许种植一定面积的自留花生地,解决农民食油问题。

    叠滘建国后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统计表
    ……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3)蔬菜

    故老相传,叠滘自开村以来,有种植蔬菜的习惯。明代,海边墟就是售卖蔬菜及农副产品的地方。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文昌沙开设均益菜市,又是蔬菜交易的集散市场。其时,叠滘种植的蔬菜,不仅满足本地的需求,还供应四邻乡镇,交易相当畅旺。

    建国以后,在计划经济的主导下,贯彻“以粮为纲”的农业方针,蔬菜的种植面积一直受到控制,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有所放松。

    叠滘的蔬菜品种十分丰富,传统的名优品种有:

    叠滘粉葛,以其皮薄、体大,含粉量高,绵甜无渣(即粗纤维少),驰名遐迩。不论做菜、煲汤,都葛味浓郁,人们有口皆碑。
岗心田菜芯,细嫩、葱绿、好菜味。炒、汤皆宜,是很出名的。

    叠滘蔬菜品种,大体可分为:瓜、菜、豆、葛(薯)、姜(葱、蒜)等。

    瓜类:青瓜(黄瓜)、节瓜、丝瓜(胜瓜)、冬瓜、白瓜、水瓜、南瓜(番瓜)、苦瓜(凉瓜)、茄瓜(矮瓜,有青色、红色之分)、秋茄、番茄(西红柿)、木瓜(乳瓜)。

    菜类:生菜、菠菜、白菜、菜芯、早芯菜、唐藁菜、盎菜(通菜)、芥菜、包心大芥菜、苋菜、苕菜(黄芽白)、藤菜、荞菜、韭菜、椰菜、椰菜花、削菜(君达菜、猪毑菜)、茭菜、莲藕、茨菇。

    豆类:豆角、荷兰豆、面豆、刀豆、猪子豆、金兰豆。

    葛(薯)类:粉葛、沙葛、参薯、马铃薯(荷兰薯)、番薯、芋头、淮山薯、萝卜、红萝卜。

    还有:姜、葱、蒜、芫茜、芹菜(旱芹)、辣椒。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二)耕作制度

    叠滘地处亚热带区,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不仅满足水稻一年二造生长需要,而且还可给冬种作物较充足的光热条件。明、清时期,多人已开始在部分收割完的稻田种植蔬菜,所收获的产品,比瓜地种植的肥美。建国后,乡中曾大面积推广“多熟制”和轮种、套种等。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1.多熟制

    多熟制的各种安排形式,主要有:

    稻——稻——绿肥。叠滘土地改革以后,开始种植豆肥兼收的红花豌豆和兰花豆。

    稻——稻——旱粮作物。叠滘在1956年开始冬种小麦。20世纪70年代,贯彻“以粮为纲”的方针,开始大面积种植小麦,平均每年2290多亩。由于累年大面积连作禾本科粮食作物,土壤肥力消耗大,地力下降,土壤板结、酸性增大;同时,土地缺乏休耕“晒朴”,病虫害日益严重,直接影响稻谷产量。1982年以后,农村实 行联产承包制,农业生产布局调整,发展高产值作物,冬种便告停止。另外,亦有在早、晚造后,冬种马铃薯和豆肥,由于产量不高,效益低而没有大面积推广。

    稻——稻——稻,又称三季稻。叠滘曾作实验,小面积种植。由于季节紧,中造气温高,生长时间短,病虫、鼠害集中等原因,产量不高。所以很快终止。

    两稻两肥,20世纪70年代,曾试行推广两造水稻外,冬种紫云英、夏种田青和放养红萍,有效利用两造间歇时间和土地潜力,增加绿肥,为水稻生长创造有机肥料。但季节紧迫,劳动力往往安排有困难,故难推广。

    两稻一菜,即在早、晚造收割后,冬种蔬菜。建国后,冬种品种有:椰菜、苕菜、菜心、椰菜花、菠菜等。还有留种菠菜为数不少,每年收获大量的菠菜种籽,远销北方各省区。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2.轮种制

    水旱轮作。叠滘稻田种植的轮作,主要是水稻与甘蔗、花生、瓜地的轮作;在旱地有甘蔗与番薯、花生轮作。稻、蔗轮作周期,一般为四年(也有三年)。稻田开坑起坜种蔗3—4年,而后种植水稻。花生、水稻轮作,生产队多在规定面积的农田(不得超种),春种花生解决社员食油的供给问题,晚造种植水稻。轮作花生病害少,而后种水稻,产量明显提高。故老相传,清代以前,叠滘水稻与瓜地已有轮作;开沟、起瓜地坜,种植瓜菜2—3年,然后平瓜地复种水稻。此种轮作,泥土疏松不板结,有利蔬菜生长,瓜地底复种水稻,土壤肥力充足,粮食产量高。

    套种。叠滘的套种,含间种、混种等多种形式。主要用于经济作物种植上,而且由来已久。在瓜地里,“一月种姜,二月种芋”,姜、芋分别套种冬瓜、薯、豆角。收获后,再套种蔬菜。新植的甘蔗地,间种花生、豆类。一般采取高杆与矮杆作物间种,占地与占天的作物套种,生长期长与生长期短套种。20世纪60—70年代,各种绿肥曾实 行“三花”混播,以提高绿肥产量。作法是:以黄花油菜、白花萝白青、紫花紫云英,各按一定比例,混合播于稻底。晚稻收割后,三花生长,至翌年作早造禾田基肥,后来,多以紫云英绿肥为主。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三)肥料

    1.肥料种类

    叠滘耕地肥沃,但土层浅薄,有机质不足,普遍缺磷、钾。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每造施肥必不可少,叠滘人素有积集和使用土杂肥的习惯。1954年,叠滘就在广州市兴隆街16号设立驻穗积肥办公室,统管公厕肥料的积集和装运工作。1958年,人民公社化,各生产队都建起公共厕所、大粪池沤制农家肥。同时,建牛栏、猪栏,大养其猪,圈猪积肥。在农闲期间,都安排一定的劳动力,外出佛山等地,积集垃圾、绿肥;在村中地堂,积晒塘泥、涌泥。晒干后,打碎与其他土杂肥堆沤,以作稻田的基肥。

    20世纪60年代,除积集土杂肥外,还推广制造土化肥、细菌肥。用粉碎机把塘泥或涌泥和其他杂肥混和打碎,用滚筒机滚成颗粒,称为土化肥。在沤制土杂肥时,加入菌种混和,在露天埋堆,用塑料薄膜密封,加速垃圾、绿肥腐烂分解,称细菌肥。1979年以前,叠滘农业生产使用大量的农家肥,占了主导地位,商品化学肥料只占少部分。改革开放后,因积肥劳动强度大,参与工副业生产的劳动力日益增多;农业施肥转用商品肥为主,土杂肥的积集日益减少。过去,叠滘除土杂肥外,还大量使用绿肥。绿肥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禾秆回田。建国前,禾秆多用作生活燃料,故回田甚少。建国后,禾秆、花生和瓜豆等藤蔓回田肥效好,逐渐被广泛采用,1979年至1982年,每年早造禾秆回田,占稻田面积5—6成。后因禾秆回田,造成耕耙操作麻烦而不断减少。二是绿肥种养。20世纪50年代,多种肥豆兼收的蚕豆和红花豌豆,并开始试种苕子、黄花苜蓿和紫云英;20世纪60年代,紫云英为主要品种,并且逐渐形成制度化。冬种紫云英面积约占禾田面积三成;20世纪70年代中期,增加了夏种田青和放养红萍。

    化学肥料使用之初是氨肥。民国期间,已开始少量使用。建国后,逐渐增多。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氨水、母液等液态氮肥;20世纪70年代,普遍使用碳酸氢氨和氯化氧。进入20世纪80年代,液态氮肥基本停用,碳酸氢氨用量也渐减,代之以含量高、用量少的尿素。磷肥的使用,建国前,主要为动物骨粉;建国后,用过磷酸钙。20世纪80年代,推广因土配方施肥,含氮、磷、钾要素的复合肥,使用量日增。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2.施肥方法

    为充分发挥肥料效能,节约用肥,大田施肥,通常采用撒肥或泼肥。1956年起,曾推行深层施肥,把土杂肥混合磷肥堆沤,用手工或颗粒机制粒肥或球形肥,用手或脚,将粒肥施入禾苗株距间表土8—10厘米处;20世纪70年代,曾一度推广使用“施肥注射器”,将液体肥,注施入土层内。试验结果,肥效均能充分发挥,获得明显增产。但深施肥费工多,难以大面积使用,推广两三年后就停止。改革开放以后,农业部门更注重科学种田的试验,就施肥方法,开展推广因为土配方施肥,使水稻生产在计氮方法上逐步向仪器化、定量化的方法发展,节约氮肥施用,提高了粮食产量。

    叠滘建国后农业生产使用化学肥料情况表
    ……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四)水稻栽培

    1.种籽

    民国时期,广东省水稻作物改良所在南海县设南三分区工作站,与农户合作办良种繁育,向农户贷放稻种。民国35年(1946年)推广的早稻品种有:七担种、大暑粘;民国36年推广:选粘、黑督4号、大刚粘;民国37年推广:茶粘1号、选粘305、南特16号、东莞白9号、18号、二江早8号、白谷糯16号、飞天粘。民国38年贷放稻种有:白谷糯16号、黑督4号、白壳齐眉、金凤零5号等。

    建国以后,在普查鉴定水稻品种的基础上,贯彻“四自一辅”(自选、自育、自留、自用,辅之外地调入)方针。20世纪50年代,大宗的早稻品种有:南特16号、七担种、广场13号,其余还有早水银粘、新兴粘、大成种、广7号、暹克7号、玻璃粘等;晚造品种则有:白壳齐眉、鼠牙粘、晚白粘3号、黄壳齐眉等。同时,还推广种植大王粘、白壳矮、广场15号,试种塘埔矮、石脚矮。

    1958年后,引进推广潮汕“矮脚南特”和广西“矮仔粘”,从此水稻品种逐步向矮秆化发展。20世纪60年代,先后引进和育成的水稻品种有:矮仔粘、广场矮、珍珠矮、江矮早、广矮、饶平矮、汕早矮、二九矮、石七、矮银粘、塘埔矮、溪南矮、南竹矮、朝阳矮、矮红、种长矮、籼粳粘等。其中种植面积较大,利用年份较长的品种有:广场矮、珍珠矮、溪南矮。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早稻品种大面积推广矮秆、穗大、粒重、叶直、利用光能率高的迟熟品种广二矮;还有朝阳矮、双六粘等。晚稻品种以珍珠矮、广二矮和溪南矮为主。

    20世纪80年代,引进选用插植苗数少、分蘖强、穗大、粒多,适合低群体栽培的杂优品种有:桂朝2号、双桂、惠优粘、七桂早等,同时,推广种植汕优2事情、6号等杂交水稻品种,而且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除上述主要的籼粳稻种外,每年均有少量种植的糯稻。其历年品种,主要有:大糯、细糯、金山糯、潮汕糯等。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2.栽培

    1)播种。建国前,早造在惊蛰后至春分前播种,清明后开始插秧;晚造在芒种遇天雨便赶水播旱秧,大暑后播水秧,立秋后开始插秧。

    建国后,随着水利、机耕等生产条件的改善,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塑料薄膜保温育秧,生产季节提早,早造生产一般在雨水左右播种,清明前开始插秧;晚造早秧播种季节,仍在6月上旬,但插秧一般在8月上、中旬完成,比建国前提早10天到15天。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2)育秧。历史上秧田播种习惯为密播,早造大秧亩播125公斤以上,趸仔亩播200—250公斤;晚造亩播100公斤以上。建国后,推广疏播育壮秧,早造大秧改播75公斤以下,趸仔亩播150公斤以下;晚造秧亩播50公斤左右。20世纪60年代初,推广矮杆品种后,早秧亩播改为30—40公斤以下,晚造旱秧在50公斤以下。1975年推广杂交水稻,亩播量控制在12.5—15公斤。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