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离壬寅年五月初五(2022年6月3日)端午节还有:
返回列表 发帖
(二)治安状况

    叠滘乡公所在《历时记事》中,叙述治安方面,有这样的记载:“政简民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不闭户,泰然行乐;偷鸡摸狗,严惩不贷。”

    据老年人回忆,大约在沦陷前(1938年之前),叠滘也曾出现过太平盛世,更夜常安的“好世界”。乡民晚上无上门栅就睡觉,是普遍的事。如若有人偷了别人的财物,甚至是偷了一只鸡,都要沿街示众,叫做“料街”,假使有人销赃,加倍处罚。

    老年人还说,在沦陷8年中,治安则反常了。叠滘在民国28年农历二月廿四晚(1939年4月13日晚),顺泰当铺(顺泰大押)被外地人结队打劫,抢去无数财物。以后,又出现了烟(鸦片烟)赌(番摊、牌九、字花、白鸽标、骰宝、麻将等)林立局面,当时有人称叠滘做“小澳门”。随着烟赌的蔓延和生活的贫困,那就出现了打家劫舍、偷耕牛、偷农艇、标心、勒索、抢枪枝的事情。一个奸淫邪盗、偷呃拐骗的局面,曾出现在叠滘乡之中。这个恶劣的环境,直至和平时期(1945—1949),稍有缓和。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三)消防工作

    叠滘乡公所的特务科兼管消防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各坊(里)的消防戒备,一般以“老更”为主,但有专人负责管理。乡公所购备了手推的水柜和水枪、火钩、消防竹帽、水桶等器材。各坊(里)也购置了相应的小型灭火器具,一旦不幸发生火灾,出动的队伍是能升任的。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二、建国后

    建国初期,叠滘的治安保卫工作,是由民兵负责。初是普通民兵,后来发展为基干民兵。
    1953年后,叠南乡人民zf、叠北乡人民zf分别成立治安保卫组(称治保会)。与民兵分管不分家,共同担负着整个乡的治安保卫工作。
    1979年后,由于外来人口不断增加,治安环境变得复杂,在治保会统一领导下,成立了以民兵为主的治安队,并对出租屋进一步整治管理。到了1990年,各自然村成立了护村队,共有85人,配合治安队加强巡视。
    2001年,以健康的老年人或闲散人员组成护街护巷队400多人,实 行分地段监控。后来由专业人员组成了治安巡逻 队,形成了治安防范网络。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第三节  防汛、防风

    一、防汛

    清·德宗·光绪六年(庚辰·1880),东胜乡、叠滘乡合资兴建溥利围,同时建立溥利围围董会。到了民国之后,溥利围围董会分成东胜乡水利围董会、叠滘乡水利围董会,各自管理所属堤段。
    建国后,1950年2月,撤销了叠滘乡水利围董会,建立了叠滘乡防汛指挥部。后来,分别成立:叠南防汛组、叠北防汛组,负责防汛工作。

    防洪  是指洪水到了警戒水位,要防备的称谓。

    抗洪  是指洪水到了高水位时,要做好战斗准备及出了险时与洪水搏斗的称谓。

    防汛  是指每年4月1日至9月30日的整个时期。

    本地区的警戒水位,1997年4月,南海市水利局规定,以石(石肯)大冲口水闸为代表地点,警戒水位是2.80米(珠基)。
    在汛期中,洪水到达警戒水位时,开始警戒;降至警戒水位以下时,撤销戒备。本地区听从桂城防汛、防风、防旱(三防)指挥所的领导和指挥。

    叠南、叠北负责的防汛任务:

    1.责任地段

    叠南、叠北防汛责任地段表
    ……

    2.防汛组织。组长,由本单位党支部书记担任;副组长,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分别组成:工程技术队、交通运输队、抢险队、潜水队、打桩队、巡逻 队、宣传队、通讯队、治安队、医疗队、后勤队等。

    3.防汛措施。

    1)沙洲险段约200米,是坐弯顶冲的,直接受罗村沙口分洪影响。在其下游建设了谢叠大桥,桥墩中流阻碍泄洪,水位明显壅高,必须加强防守。

    2)沙洲险段或庆云水闸出险,首先袭击是庆云、村头、东胜等村。群众的安全脱险,除了楼房之外,可向南棉二厂附近地方转移,此处地面高程4.50—5.00米左右。

    3)谢叠大桥至南海汽车厂堤段,是用黄散土修筑的,土质较差,虽沿线已灌浆,混凝土堤面整治,但堤身仍存在薄弱环节,不可掉以轻心。如这堤段或洪滘水闸出险,首先袭击是村头、东胜、潭头、新约及沿线的沙竹厂、南海化纤厂、桂城发电厂、南海汽车厂。群众的安全脱险,除了楼房以外,可向叠滘墟、叠滘医院后面及南棉二厂附近地方转移,此处地面高程4.60—5.20米左右。

    4)人民桥至乐成社堤段,沿途民居林立遮蔽,很难发现险情,必须加强巡逻防守。如这堤段或东一水闸出险,首先袭击是乐庆、南二路及沿线的工厂、住宅区。群众的安全脱险,除了楼房之外,可向(虫雷)岗山方向转移,(虫雷)岗山的最高峰,高程是63.50米,从5.00米起计算,面积约23万平方米。

    5)人民桥至文昌沙、海员新村一带的堤段,是历史性的居民点。在原忠信米机北侧处,是一具已堵塞的名叫“崩墈窦”。在1959年高洪水位时,距离堤围约250米处,曾发现渗漏。这堤段属佛山市文昌沙居民委员会负责。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第四节  财务管理

    一、会计辅导网

    1954年4月,南海县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各地都组织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年10月15日,南海县第一期农业会计员训练班开课,叠南乡、叠北乡无人参加学习。

    1955年1月15日,南海县第二期农业会计员训练班在佛山农业示范场(平胜乡大茧围)开课,时间1个月。叠南乡无人参加学习。叠北乡潭头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人参加学习。上级要求在训练班结束后,以地方组织会计辅导网。并指定东一乡(当时未分东、南、西、北约)、叠南乡、叠北乡组成一个命名为“南海县第一会计辅导网”(因在学习中,以各产成绩满分称为第一会计辅导网),第一会计辅导网以叠北乡潭头初级农业社为核心,开展会计员业务辅导工作。1955年12月,第一会计辅导网,被评为“南海县首次会计辅导网标兵单位”。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二、会计站

    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文章,在1955年7月31日发表后,叠南乡、叠北乡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新高潮。农业生产高级社,象雨后春笋地蓬勃发展,原有的初级社也转为高级社。因此,财会人员随之发展而增多。当时,叠北潭头村有3个农业社,由于财会人员的文化程度参差、业务水平不一,出现了难题,每每要走来走去请教解决。为了方便起见,通过协商,在1956年春天,将3个农业社的会计员,集中在潭头村四美陈公祠办公。集中办公之后,事实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后来,被南海县农业合作部发现,总结了经验,称为“财务人员联合办公”(简称:联合办公),以创办了“南海县第一个会计站”的名义向全县推广。

    1956年4月28日至4月30日,在叠北乡潭头村四美陈公祠召开了全县会计员代表会议。会后,潭头农业会计站,接待了来自全县各地一批又一批的农业会计员,称为到来“观摩示范”。同年10月,潭头农业会计站,被评为“南海县农业会计站标兵单位”。
1957年夏天,组织“一乡一农庄”,财务由农庄统一核算,潭头农业会计站纳入统一核算而结束。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三、联队财会站

    1964年,叠北大队有生产队18个,配备财会人员54人(每队会计、出纳、保管各1人),后勤人员的庞大,直接影响着生产的发展。为了节省人员,叠北大队党支部开了专门会议,决定组织联队财会站。第一,可以节省人员;第二,财务的收支,可以得到统一执行,健全财经制度。于是,将18个生产队分成4个小组,分别配备了4个会计员和4个出纳员,那就节省了28人;保管员依旧不变。

    叠北联队财会站于1965年1月26日,集中在叠北人民会场(在澳边村)办公。实现了会计、出纳、保管“一条龙”的财务管理。

    1965年7月,中共南海县委农村政治部,总结了叠北联队财会站的经验,以“南海县第一个农业联队财会站”的名义,向全县推广。1965年9月6日,全县农业会计员在叠北大队召开现场会议,会场在南海食品厂(即南在南海卷烟厂位置),会议历程7天。会后,叠南大队立即组织联队财会站。

    平洲人民公社先后三次在叠北大队召开农业财务会议,地址在叠北人民会场。后来,先后有番禺县榄核、东涌、大石等公社;顺德县杏坛、东风等公社;东莞县茶山公社;高鹤县雅瑶公社到叠北联队财会站参观实习。

    叠北联队财会站,自组织起来后,至1968年,连续保持县、公社的先进单位或标兵单位称号;1965年,被评为佛山地区联队财会站标兵单位称号。

    1969年,因编制改革,权力下放到生产队,叠北联队财会站宣告结束,叠南则保持至今。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四、培训财会人员

    (一)1956年后,叠南、叠北曾多次联合自办会计人员学习班。专门培训在职的财会人员业务知识。

    (二)叠北大队于1965年春天开始,在叠北小学校(在村头村)自办会计学习班,是在每星期六、日晚上,业 余式的上课。学习对象:1.各生产队的青年人;2.夜校的群师,叠南大队、拼线厂的年轻人。最高学习人数62人。

(三)叠北大队于1966的春天开始,在叠北民办小学校(在潭头村)自办会计学习班,每星期六、日晚上,利用业 余时间上课。学习对象:全部是生产队的青年人。最高学习人数48人。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第五节  福利事业

    一、建国前的公共设施与赈济

    建立善堂  叠滘人素有乐美好施之德,为了义举善事,在清·德宗·光绪二十年(1894)倡建立善堂。其经费来自善长仁翁,慷慨志士;其作用是:
    1.施米施粥,施医赠药,赈济贫民的活动场所;
    2.是尊圣敬贤的机构,沿街拾字纸,集中焚化。
    立善堂组建初期,因为缺乏资金,未能兴工动土。暂借圣堂墟(叠滘墟)的华光庙作临时善堂,为办事的地方。
    立善堂在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募捐始建于圣堂墟中部。大门口镌石横匾:“立善堂”,至今尚存。当时有“立由己欲,善与人同”的颜体木刻对联,但早失芳踪。
    民国时期,叠滘乡公所在此处办公。
    建国后,立善堂曾用作:叠滘乡墟镇办事处,叠滘乡联合工会,叠滘乡工会,邮政所的办公地方和叠滘卫生站,藤厂工场,拼线厂幼儿园等。立善堂现在残存。

    建茶亭  从叠滘渡头(又叫叠滘埗头,即现在人民桥北岸),到大码头(即现在南海汽车厂附近),全长约7公里的道路,自古以来,是广(州)佛(山)通津,行人络绎不绝。沿途除文昌沙有店铺之外,其余都是“单边路”(即既无遮盖,又无树荫的小路),不论是烈日炎暑,风寒雨淋;抑或口渴饥饥馑,疲劳偶疾,来往行人,肩挑重负,无所驻足。善心人触景生情,倡建茶亭以悯之。后来,不同时候,在这条道路上,建了3座茶亭,供过路人憩息。
    1.建叠滘茶亭。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叠滘人陈大年、佛山人梁九图、顺德人李文田等,倡建茶亭,地址在文昌沙驻龙街(后称蟠龙街),免费供应过路人茶水。清·德宗·光绪二年(1876),茶亭迁往云梯路口位置(当时未有云梯路),仍叫叠滘茶亭。茶亭有男亭、女亭之分(男亭在北面,女亭在南面)。总面积约200平方米,砖瓦平房结构。后来,许多文人墨客,为茶亭赋词咏诗,横匾条幅,琳琅满目。茶亭除了供行人憩息、设专人管理免费供应茶水、清洁卫生外,还设有生果、饼食、熟烟档,供行人购买。
    2.建铺前茶亭。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乡人倡议,在广佛通津,摆渡奇槎通往广州的铺前渡头(即现在沙竹厂附近),建起茶亭,面积约100平方米,砖瓦平房结构。铺前茶亭建成后,设专人管理免费供应行人茶水和歇脚等待渡河的人。还设有果酌档,供人们购买。后来,广(州)三(水)铁路,增设了横滘站和开辟了横滘渡头后,因为人从捷径,铺前茶亭就逐渐清闲。建国后,铺前茶亭曾作叠北防汛驻地,在1961年拆毁。铺前渡头,改用小船渡河,持续到1984年结束。
    3.建大码头茶亭。大码头,是省佛通津叠滘段的终点,位于现在南海汽车厂附近。是古代本地区前沿的深水码头,货物由此水道转载和陆地驳运的集散地,在明代最兴盛。大码头茶亭,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砖瓦平房结构。是为往来行人和装卸人员服务的,茶水免费供应,有专人管理。还设有生果、饼食熟烟档,供人购买。到了清代中叶,佛山水道出现了“非遇潮汐舟不行”的境地,所有的运输船舶,改道而行,大码头归于沉寂。大码头茶亭也随之废置。

    赈济善举  叠滘乡赈济贫苦大众的善举,远闻历代都有善长仁翁大发慈悲。但先前的善举,无从查考,万分遗憾。据有史料记载:
    民国4年(乙卯·1915)大水灾,乡中义士和旅港同胞,同心筹集善款,赈济贫苦乡民和奋力于灾后恢复家园。
    民国27年(1938),沦陷开始,叠滘乡百业凋零,千家墨面;遍地哀鸿,米珠薪桂。一贫如洗的饥民,无计可施。源丰米机首先施粥或派饭多月,终因财力不济,“绵力已尽”而告停。后来,香港劝募赈济会致函源丰米机东主黄粤民,委以重托,代为施赈。黄粤民函复旅港乡亲:……敬复者……,诸公关怀桑梓,感激奚如。当麦炳兄抵步时,适值庞受天、陈励吾、何玉樵、周君樵、何仲棠、孔远程等在座,故即讨论善法,以副诸公所托。……兹将乡中贫苦,分别陈之:极贫而断炊者,约有千人……,食一餐半腹者,约有四千人……。(注:当时叠滘乡常住人口9816人)香港劝募赈济会得知乡中情况后,即把折合国币15263.52元的善款,全数汇回家乡。与此同时,叠滘乡中也开展赈捐活动,共筹得善款国币5536.68元,稻谷13000司斤。两地共筹得善款国币20800.20元,稻谷13000司斤,将以兑换成白米32584.50司斤。从1939年底开始,向急难乡民定期赈济。至1940年4月,全数发放完毕。
    民国31年(1942),叠滘乡公所《历时记事》中载:“无炊绝望者七百余人,募得白米53648司斤,分期发赈,续捐续赈,延及八个月之久……”。据有关资料载,当时以乡公所为发起人,掀起一个庞大的募捐赈济活动。各公堂、大耕家、商贾人士纷纷捐资、捐谷。资、谷合并,兑换成白米53648司斤。受赈700多人,隔5天,每人发给白米3司斤。在发放赈米过程中,还一边募捐,一边赈济,行善8个月。

    建义祠、义地  叠滘乡的善长仁翁,不单止关切乡人们的生活,更怜悯到贫苦者在生命垂危时的安栖及身后的归冥。因而倡建义祠和义地,以徵其所为。
    1.建义祠。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乡绅(在乡间有地位、有名望的人)陈大年、陈兴钺、陈如登等人,倡建义祠,地址在圣堂墟尾,面积约200平方米,砖瓦结构。用作无居的贫苦者或无后嗣者,临终前的收容场所。终后施殓、施棺、施墓地。其门口的对联:有福之人请不到,无福之人暂栖身。
    2.建义地。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乡人倡议将卢梦阳(卢布政)大楼址以南一块约500平方米的土地划为义地。是用作收容贫苦家庭夭折人的墓地。

    建字纸焚化塔  清·德宗·光绪二十年(1894),在倡建立善堂的同时,建了两座字纸焚化塔。一座在陈丰坊大桥头以北,一座在村头坊马桥附近。规模不大,每座只有2平方米左右,高3米多。日常有专人沿街拾字纸,集中在塔内焚化。字纸灰,指定地点埋藏,以表示尊圣敬贤之心。在沦陷时期终止活动,两座焚化塔建国后尚存,后来就不见了。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二、建国后的公益事业

    建国后,叠滘人安居乐业,百姓生活过得殷实。

    (一)公共设施
    1.建设了电气化(叠南于1962年11月22日通电,叠北于1961年9月24日通电)和自来水设施(全叠滘于1985年2月,全面供水)。
    2.建设了叠佛公路2.94公里;叠滘大道2.13公里;村中水泥主干道22.17公里(叠南占8.48公里,叠北占13.69公里)。
    3.建设了能通汽车的桥梁49座(叠南占25座,叠北占24座);便桥48座(叠南占23座,叠北占25座)。
    4.各自然村建设了文娱馆(文化室)19间。
    5.辟建了大型主题公园2个;篮球运动场12个。
    6.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蜿蜒16.56公里水河两岸,绿树青葱,浓荫夹道;高大古朴的牌坊,亭、台、廊、榭,散筑在各自然村的公共场所中。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