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离壬寅年五月初五(2022年6月3日)端午节还有:
返回列表 发帖
二、叠滘建国后的商业经济

    建国初期,叠滘的商业仍以私营、个体为主。1953年,随着乡村供销合作社成立,国家对主要工农业产品统购统销;私营、个体商业经营受到限制。1956年,经社会主义改造后,私营、个体商业走上合作化道路,分别成立各行各业的合作组和合作店。如:搬运合作组、熟食合作组、瓜菜合作组、日用杂货合作组……全部归属供销社统一规划和管理。到“大跃进”后的1959年,除极个别的个体商贩外,私营商业基本消失。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和统购统销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叠滘墟市的商业活动,日渐萎缩,大不如前。

    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个体商业又再萌生。以后随着政策进一步放宽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现,带来了农村劳动力大解放。个体商业户(含饮食服务业)迅速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叠佛公路两旁,就象雨后春笋,不断有店铺新张开业。与此同时,叠滘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

    1992年,叠北经济联合社投入巨资246万元,在昔日“墟廊”的旧址,新建起“叠滘市场”,建筑面积9386平方米,内设农贸市场及商业街。到2002年止,共有大小铺(档)位497个,年收入租金220多万元。

    1996年,叠南投入219万元,在叠佛公路南段拐弯处,商住楼宇的首层,兴办“叠南肉菜市场”,建筑面积2748平方米,到2002年止,内有店铺及摊档302年,年收入租金近300万元。

    自此以后,叠南、叠北市场连成一线的叠佛公路两旁,成了叠滘兴旺的商市一条街,并且发展至叠滘大道及周边地方;古老的叠滘墟市,逐渐被人们称为“旧墟”,退居为次要的、附属的商业经营场地。

    到2002年底止,叠滘境内,共有大小商户、店档共920多个(家),分别经营着:饮食、娱乐、服务、肉菜、杂货、百货的批发或零售的贸易行业;从业人员3000多人。

    有一定规模的商(市)场和颇具盛名的食府有:叠滘市场、叠南肉菜市场、真实惠超级商场、金海渔港、广宝渔村、肥蛇海鲜酒家、新世豪娱乐城、新泉大酒店……它们为活跃叠滘商业经济,保障人们生活供给起到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又一次给了叠滘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促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物阜民安。

    叠滘改革开放后饮食和肉菜市场发展情况表
    ……

    叠滘改革开放后商业批发零售贸易业情况表
    ……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第八章  文化建设

      叠滘是水乡,又是书乡。建村以来,乡人素重教育,倡导文明,积淀了深沉而厚重的文化历史。孕育了尊师重道,知书达理,敬老爱幼,诗礼传家的良好风尚,造就了民淳俗美的乡风美德,培养出世代勤奋进取和包容兼蓄的叠滘人。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第一节  教育

      一、建国前
   
      (一)旧制教育

      故老相传,叠滘在南宋(1127—1279)年间,乡人就在今日的洙泗里中的“大笪地”建有洙泗书院,传道授业教育弟子(洙泗书院早已湮没,并因年代久远而乏迹可寻)。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1、家塾和私塾

      叠滘历史上的私塾有两种:第一种,称家塾。是由宗族或富有人家,延聘宿儒名师,在本姓祠堂或家中教育弟子;族外或家外人,不能入塾就学。第二种,称私塾(蒙馆)。是塾师个人利用住所或租借庙、祠设教,收取学费,向社会招收学生。

      明·天启四年(1624),夏教名宦郭尚宾(官至兵部右侍郎,死后追赠尚书),被削籍居乡时,曾西席洙泗里孔氏宗祠(常称小宗),开办培贤私塾,教授孔氏子弟。到明末清初,叠滘私塾教育已遍及全乡,盛极一时。有冠名的,有专门场所的私塾,先后就有10多间。另规模不大,没有挂牌的家塾、私塾,更为数众多了。如2000年刊本《南海县志》,所提及的慵荘书院,实际是黄姓族内,在慵荘黄公祠里办的家塾,而非书院。

      私塾里的教学,一般由一名塾师,根据入学年限,逐个门生施教。初级启蒙的教读三本“红皮书”,即《三字经》、《千字文》、《幼学诗》。教写毛笔字,从描红、印格到临摹。以后,中级、高级顺延,集体听课,选读《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史记》、《古文评注》、《故事琼林》、《声律启蒙》、《对类引端》、《秋水轩尺牍》等。作业是:作文、习字、抄书、默书、念书(背诵)、串句、造句、吟诗、作对和学习珠算。教学方法大多数是注入式。修业年限约5至6年,是属启蒙、初级教育。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学堂。民国三年(1914)小学堂改名为小学校。其间不少家塾、私塾都改名为小学校,但仍沿旧制。民国期间,叠滘有一定规模的小学校,不同时候就有20多间。

      叠滘乡家塾、私塾、学校一览表
      ……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2、社学  书院

      叠滘有两间社学。一是叠溪社学,明·隆庆四年(1570),由十坊乡人倡建于桥头坊(1958年改建为工厂)。二是培风社学,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由东聚坊陈大年等人,合十四坊倡建在潭头坊东约(已拆掉)。据清·宣统二年刊本《南海县志》陈大年传中载:“叠滘向有叠溪社学,为庞、黄、孔、贞、谭五姓族文会之地,而十四坊士族数倍于五族,独社学阙如,非所以作士气,而昌文教也,逎倡议创建培风社学……”

      叠滘乡属书院有两间。一是协文书院,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由十坊乡人始建在洙泗里“大笪地”;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迁建到桥头坊叠溪社学左侧(今南海棉织二厂饭堂,前座改建为厨房,中、后座尚存)。二是叠滘书院,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由东胜坊何沛如等人发起,合乡中十九甲族人,倡建在漖边坊口(今尚残存)。

      “社有学,社学者,同社讲学之地也。院名书,书院者,士子读书之院也。”这是昌平里晚清时,老夫子孔跃云对社学、书院的注释。他还记述了当时叠滘的乡风史实:“一乡之人,各有所属,然社、院虽分,情谊仍笃;吉凶吊庆,会酌往来,亦基稠密也。”这就足可证明,叠滘乡中的“十坊”和“十四坊”的乡人,一向并无隔阂。在二十四坊的大家庭里,人们和睦共处,友好往来,互通婚嫁,共同创造历史。
明、清时期,社学、书院(书院是名宦贤绅讲学的地方)是乡设立的民间教育机构,聘请有识之士执教,选收12岁以上的童生集中授业。教以经、传、诗、赋,以应院试。每年须将学生名册报县学政备查。教育经费源于各族乡众、堂、社的捐资,购备田亩,以田租收入维持。可见乡人崇文重教,热心办学,不遗余力。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学堂。叠滘的社学、书院日渐式微。1906年,曾办过协文小学堂和培风小学堂的二等小学堂,于辛亥革命(1911)前相继停办。社学变成了乡人议事的要地。培风社学,更是每年新春举办敬老乡饮活动的场所;书院亦变成私塾、布厂……建国以后,叠滘的社学、书院曾先后变成粮仓、纺织厂、卫生站等。至今残存的,仅有协文书院和叠滘书院,但都已面目全非,其余已拆为平地改建楼房。

      从历史的证明以及人民群众的反响,旧制教育虽有数不尽的缺陷,教学内容也含不少封建糟粕,但对开发儿童智力、普及文化基础知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叠滘自开村以后,众多的莘莘学子中,能“学而优侧仕”而“高中折桂”者,毕竟是少数。而更多的是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通过读书明理,摆脱愚昧,进而修身齐家,做到“形端表正”,立品立德,以守信开诚、敦睦桑梓、立足社会,为国为家而作出贡献。正因如此,经世代努力,荜路蓝缕,才造就了叠滘这一方乐土,孕育出民淳俗美的乡风;正因如此,虽历劫沧桑,但华夏几千年的经典文化,光辉文明历史,才得以代代传承,而史不绝书。至今不少先贤世代总结的道德规范,所倡导的行为标准,处世准则,仍历久常新,熠熠生辉,起着不可代替的标杆作用。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2、义学
      民国六年(1917),潭头坊人周颂朋,捐资创办培基义学。免费教育乡中家境贫苦的失学儿童,是 ...
撒野的孩子 发表于 2013-11-22 12:00



    还在坚持,佩服!佩服!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