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滘龙船论坛 叠南,叠北,龙船网,龙船漂移's Archiver

zhan0805 发表于 2013-11-14 09:55

茶基村:十番锣鼓回荡数百年

《珠江时报》2013年11月14日 A05版

[table=98%,rgb(247,250,255)]
[tr][td]茶基村:十番锣鼓回荡数百年[/td][/tr]
[tr][td]桂城叠滘茶基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其历史、文化和艺术将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发展[/td][/tr]
[/table]
[table=98%,rgb(247,250,255)]
[tr][td]
[table=98%,#efefef]
[tr][td][table]
[tr][td][img]http://szb.nanhaitoday.com/zjsb/images/2013-11/14/A05/res03_attpic_brief.jpg[/img][/td][/tr]
[tr][td]■茶基村长者在排练茶基十番歌《鼓起》。[/td][/tr]
[/table][/td][/tr]
[tr][td][table]
[tr][td][img]http://szb.nanhaitoday.com/zjsb/images/2013-11/14/A05/res07_attpic_brief.jpg[/img][/td][/tr]
[tr][td]■茶基村古村屋。[/td][/tr]
[/table][/td][/tr]
[tr][td][table]
[tr][td][img]http://szb.nanhaitoday.com/zjsb/images/2013-11/14/A05/res11_attpic_brief.jpg[/img][/td][/tr]
[tr][td]■茶基村民带着孩子在河涌边休息。[/td][/tr]
[/table][/td][/tr]
[tr][td][table]
[tr][td][img]http://szb.nanhaitoday.com/zjsb/images/2013-11/14/A05/res15_attpic_brief.jpg[/img][/td][/tr]
[tr][td]■茶基村村民在河涌中浣洗。[/td][/tr]
[/table][/td][/tr]
[/table][/td][/tr]
[/table][p=30, 1, left]在桂城的西北角,有个“古以栽种茶树命名,今以十番锣鼓闻名”的小村落,名叫茶基村,静谧祥和地栖息在汾江河畔六百多年。上周,这座古村落传出喜讯:桂城叠滘茶基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其历史、文化和艺术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p][p=30, 1, left]    小桥流水人家,古色古香古祠堂,笔直相扣古巷道,喜庆欢祥十番锣鼓,惊险十足龙舟漂移……茶基村拥有的这些引以为傲的“财富”,正是其得以写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册的关键,数年后或将成为“茶基文化游”的亮点。[/p][p=30, 1, left]    历史缘起[/p][p=30, 1, left]    六百年前的何氏南迁[/p][p=30, 1, left]    晨光初现,在茶基村牌坊旁的蔚然亭里坐满了读报聊天的老者,这种“绿树两旁闲逸坐,清溪一水荡舟游”的景象,就这样延续了几百年。[/p][p=30, 1, left]    茶基村是叠滘二十四坊(村)自然村落中的一条,开村历史可追溯到六百年前的明成祖永乐年间。在“何氏宗祠”内有一副楹联:“顺祖分支至叠滘,华平原是旧家乡。”[/p][p=30, 1, left]    北宋末年以来,因避天灾人祸,中原各姓氏大量南迁至南雄珠玑巷。为寻找新的生活栖息地,他们又从珠玑巷继续南迁,散落到珠三角等地区。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在华平的何氏分支迁徙至此,在这里开村落户,垦荒种植,繁衍生息,成为这片土地最早的开拓者。珠三角水乡多是水田蕉林,桑基鱼塘,这里的田基却多栽茶树,因此得名茶基坊(村)。[/p][p=30, 1, left]    《南海市桂城街道志》有一段清乾隆年间叠滘水乡的描写:去会城南三十里,乡曰叠滘,萦绕纷流,吾尝舟过其前,望蔚然而森秀者,乡之树木也。蔼然而薰蒸,岿然而磅礴者,多之晓烟暮霞与形胜也;渊然以浑泓而清者,乡之河汇极蓄也……[/p][p=30, 1, left]    寻访古建筑[/p][p=30, 1, left]    茶基村的点滴故事[/p][p=30, 1, left]    从村南的“三圣宫”、“何氏宗祠”到村中“俊宇何公祠”,再到村西北的“华佗古庙”……茶基村里的传统建筑已不是一座座简单的祠堂、寺庙,它们承载了茶基人世世代代的希冀、祝福和故事。[/p][p=30, 1, left]    “就拿何氏宗祠来说,这就有我们满满的回忆。”今年80岁的何汉镐回忆道,以前每逢正月初一都会在何氏宗祠办生菜会,行过路过都可以进来吃生菜包。“生菜包的材料几乎都含有寓意,如生菜寓生财,粉丝象征长寿,酸菜表示子孙,蚬肉表示显贵发达,韭菜表示长长久久。”虽已过了数十年,镐叔还把生菜会的细节记得清清楚楚。[/p][p=30, 1, left]    “当然,有许多传统节庆我们保留至今。”镐叔如数家珍地说,比如清明节拜太公,全村人都可以去分猪肉,“从70岁那年开始,就可以分到三份猪肉了。”端午节扒龙舟,村里老少都到祠堂吃龙船饭,那场面很热闹。[/p][p=30, 1, left]    “现在的龙船饭都是围餐,有鸡有鱼有鹅,跟我们以前的大不一样了。”镐叔告诉记者,他还是小孩的时候,龙船饭中的龙船米又称“百家米”,是要到村里各家各户收集的,“古语有提到,小孩吃了百家米就会快高长大。”其他蔬菜都是乡亲们东凑西凑来的,还有村里出钱买的猪肉,每人分得一小片,大家都戏称那是“飞机猪肉”。[/p][p=30, 1, left]    叠滘茶基村里现在还完整保存着6座宗祠古庙,包括建于1895年的成莊何公祠,建于1863年的何氏宗祠,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华佗古庙,建于1919年的俊宇何公祠,建于1909年的成刚何公祠以及庐江家塾。[/p][p=30, 1, left]    茶基村的古建筑,不仅有祠堂,还有为数不少的古民宅以及庙宇,特别是至今保存完好的三间庙宇,均有两百年的历史。《叠滘乡志》记载,整个叠滘历史上曾有大小不等的庙宇21间,但大部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毁或废置,只有茶基村内的华佗古庙、财福庙及三圣宫至今保存完整。[/p][p=30, 1, left]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华佗古庙。“华佗古庙里供奉华佗真君、金花娘娘和催生司马。”既是叠滘居民也是茶基村导赏员的何晓彤介绍道,当乡亲家中有人怀孕了,他们就会来到庙里拜催生司马,保佑母子平安;小孩出生后,会再来拜金花夫人,祝愿孩子健康成长。[/p][p=30, 1, left]    除了古祠堂古庙宇,这里的古巷道也有不少故事。“茶基村的古巷道还保留有几十条,古巷笔直,段段相扣。”沿着河堤一直走,何晓彤介绍道。其中,最为闻名的要数居仁巷、华尔街和迎禧巷。[/p][p=30, 1, left]    “以前华尔街住的都是富裕人家。”80岁的镐叔还记得,在华尔街两旁居住的都是出国留洋的人家,建起的房子也是当时最大最漂亮的,连巷里小贩兜售的货物都是贵价品,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高端大气上档次”。“我们贫穷人家只能吃些小虾小鱼,小贩都不愿在外面卖,而是把新鲜捞到的活鱼直接拿到华尔街卖,还有些首饰、金饰等。”[/p][p=30, 1, left]    品味古艺术[/p][p=30, 1, left]    弥足珍贵的“茶基十番”[/p][p=30, 1, left]    用数尺彩绳连着一个飞钹,一手甩动彩绳,使它在空中回环飞转,合着锣鼓的节奏,与另一钹擦击,发出“嚓嚓”的悦耳声。飞钹的花样有“左钹”、“右钹”、“阴钹”、“阳钹”、“过头飞”等,只见金光闪闪的飞钹在十番阵中上下翻飞,犹如彩蝶飞舞花丛中,惊险刺激,让人叹为观止。[/p][p=30, 1, left]    以上的“茶基十番”拿手好戏,出现在上周末举行的佛山秋色巡游中。在历史悠久的“佛山秋色”大巡游活动中,有“无十番不算秋色”的说法,可见古老的十番在坊间百姓心中的地位。[/p][p=30, 1, left]    “佛山十番”,即人们常说的“茶基十番”,已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扩展项目)。“茶基十番”以大锣、翘心锣、苏锣、二锣、大班锣、云鼓、沙鼓、大钹、飞钹等10种打击乐器,按10种打法轮番奏出10段打击音乐来,所以叫“十番”。队伍由20人以上组成,有长锣、钹起、洒金钱、合鼓引等六个曲牌。[/p][p=30, 1, left]    作为传统音乐的“十番音乐”还包括“楚州十番锣鼓”、“楼塔细十番”、“海南八音器乐”等七个子项目,但其他的“十番”多以琴、箫、笛等丝竹乐器演奏为主,纯粹打击乐表演的只有“佛山十番”。[/p][p=30, 1, left]    “茶基十番”主力镐叔说,七八十年前“十番”鼎盛时期,佛山方圆五六公里就有二三十个“十番会”。其中的“明星映影”、“日隆别墅”、“同义堂”、“同乐堂”等都是当时较有名气的“十番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他“十番会”相继销声匿迹,只有茶基村的“何广义堂”一直延续传承至今。因为这个唯一性,更显出它的弥足珍贵和保护传承的价值。[/p][p=30, 1, left]    再现古竞技[/p][p=30, 1, left]    叠滘佬扒龙船有弯转[/p][p=30, 1, left]    茶基村文化室里有一个大玻璃柜,塞满了大大小小的奖杯,村民十叔自豪地告诉每一位造访的客人,这些全是茶基龙舟队拿回来的。[/p][p=30, 1, left]    每年端午时节是西江的汛期,村民习惯叫“西水大”,正是水乡龙舟竞渡的大好时机。在茶基村,“扒龙船”成了茶基人趋利祈福的集体化社会仪式。在世代的演变中,从起龙、游龙、赛龙到洗龙舟水、吃龙船饭,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p][p=30, 1, left]    《叠滘十馨》记载:“双溪涌曲,端阳吊屈,龙舟竞渡,明兴清盛。”一个“曲”字,道出叠滘河涌九曲十三弯的特色。在这里扒龙舟,扒得刺激,看得心跳。除了几十个“扒手”要齐心协力,船尾的舵手非常关键,龙舟能否穿桥过洞勇往直前,就看你的弯转得漂不漂亮,若舵手身手一般,则整船人都要跟着冒船撞岸石人落水的风险。[/p][p=30, 1, left]    人家说抬轿入窄巷无弯转,他们却说叠滘佬扒龙船有弯转。这里坊间还流传一句顺口溜:“叠滘龙船真好睇,老公扒俾老婆睇。”说的是这种自家门口划龙船活动的自娱性和观赏性。[/p][p=30, 1, left]    保护与传承[/p][p=30, 1, left]    建成传习所传承茶基十番[/p][p=30, 1, left]    提及传统、历史,很难避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话题。[/p][p=30, 1, left]    今时今日走进叠滘茶基村,令人欣喜的是古建筑、古巷道、古文化、古竞技都保存得十分完整,尤其是古建筑和古巷道,在各级ZF、乡亲父老的重视下,得以在原有古物的基础上进行加固、完善,将古貌呈现在子孙后代面前。[/p][p=30, 1, left]    已建成十番传习所[/p][p=30, 1, left]    作为茶基文化瑰宝的“茶基十番”和其他不少非遗项目一样,也面临队伍老化、人员断层、传授方式保守、表现形式缺乏时代感的尴尬。茶基人知道光是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头,除了一时的高兴之外,还需要实际行动。拿出实际行动做保护工作,才是更重要的。如何让生活多元化的现代人乐意接受传统的东西,在现代生活中体现传统文化积极健康的内涵和精神,是有志于保护和传承十番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热心人士任重道远而又颇费思量的课题。[/p][p=30, 1, left]    “茶基十番”从1988年开始已先后培养三批十番新人,现在十番队老少队员有四十多人。2011年9月,茶基村被批准为十番传习所。[/p][p=30, 1, left]    年少队员每周训练[/p][p=30, 1, left]    现在,每周五、六两个晚上是十番会训练时间,夜幕降临,在小涌边“成刚何公祠”前的小广场上,灯火通明,阵阵十番锣鼓声响彻村子上空,那声音让后生充满新奇,让老者备感亲切。[/p][p=30, 1, left]    陈杰泰是十番队里的一员,虽然学十番表演不久,但他也能参加今年的佛山秋色巡游表演了。“我在里面负责飞钹的表演,这项乐器是熟能生巧的,所以要多练习。”陈杰泰和其他30多位小伙伴一起,每周坚持练习两次。[/p][p=30, 1, left]    “鼓起,得独,得独,独;得独,撑茶,撑茶撑撑茶撑……”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地理解鼓谱,训练他们的老师何晓彤特意将鼓谱简单化,制作出一份简易鼓谱。“只要喜欢表演,不怕吃苦,我们都欢迎孩子们来学习十番表演。”何晓彤说。[/p][p=30, 1, left]    茶基文化需创新推广[/p][p=30, 1, left]    “除了十番传承,我们更希望能把茶基文化推广出去,让大家都能感受到水乡的美好。”今年25岁的何晓彤是叠滘人,现在除了负责十番传习所的培训工作,还当起了茶基村的导赏员,负责向来宾、游客介绍茶基文化。[/p][p=30, 1, left]    “这项业余爱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最开始我只是研究十番音乐。”何晓彤大学主修音乐,在一次课题研究中选中了家乡的“茶基十番”。“由于历史资料匮乏,课题研究很有难度,别人让我介绍茶基,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为此,何晓彤决定重新整理“茶基十番”的文化。[/p][p=30, 1, left]    为了让文化更有根可寻,何晓彤经常与村里的老人家聊天,并记录下他们回忆的碎片,整理成文字材料。她还提议在村里办一个茶基博物馆,“茶基十番”中传承百年的乐器、具有茶基特色的龙头、各种各样的奖杯荣誉、十番队队员的合照等都能在博物馆中尽览。[/p][p=30, 1, left]    “传统的十番表演可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观赏思维了,我们一定要创新求变。”年轻的何晓彤在十番表演中改良了飞钹,融入了队形变化、舞蹈杂技等更具观赏性的表演动作,在上周的秋色巡游中得到很好的反响。[/p][p=30, 1, left]    现在,何晓彤又肩负了一项推广茶基村的重任。刚担当导赏员的她,正忙着翻阅历史材料和乡志等,不断地挖掘茶基村的历史、文化、名人,希望能为客人呈现一个更原汁原味的茶基古村。[/p][p=30, 1, left]    ◎记者手记[/p][p=30, 1, left]    每个街坊都是“导赏员”[/p][p=30, 1, left]    在茶基村的古建筑“庐江家塾”里,门口显眼位置贴着一张报纸,上面的一篇报道写着:《佛山茶基村独特打击古乐昔日享誉粤港如今知者寥寥——传世乐宝“茶基十番”觅传人》,“这时刻警醒我们,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让十番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何晓彤说。[/p][p=30, 1, left]    除了对古建筑、古文化的保存、完善,不断挖掘本地特色,开拓旅游市场也是发扬传统文化的一大努力。其中,今年南海区举行的导赏员大赛正是深度整合、推介本地文化旅游资源的有益探索。[/p][p=30, 1, left]    而在桂城,除了何晓彤导赏的叠滘茶基村,平洲玉器街作为桂城旅游产业的重要一员,也配备了相关的导赏员。[/p][p=30, 1, left]    与导游不同的是,导赏员最重要的是带客人“欣赏”、熟悉自己讲解的地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个性化的演绎中融入饱满的情绪,能够让游客感受到导赏员本身对这个地方的热爱。[/p][p=30, 1, left]    在茶基村里,记者看到许多居民亲身参与到文化传承的努力中,有年过八旬的老人指导“茶基十番”的表演,有小学生每周坚持十番的训练,有村里的妇女帮忙晾晒打理罗伞,还有人帮忙保持祠堂的整洁……为家乡大小事不遗余力的他们总能说出这里的一事一物,可见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之强。[/p][p=30, 1, left]    假想一下,如果每个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导赏员,都如茶基人一样满怀家乡情、熟知家乡事,这才是更大范围的、更有效的文化传承。当客人走近我们的叠滘水乡、平洲玉器街,感叹的不只是岭南美景,更为赞叹的是我们对家乡的热爱,和随之形成的强大的凝聚力。[/p][p=30, 1, left]    文/珠江时报记者 曾蓉 通讯员 陈伟南[/p][p=30, 1, left]    图/珠江时报记者 方智恒[/p]

12v 发表于 2013-11-14 12:46

介绍得好详尽,好!

HONGGE 发表于 2013-11-19 10:43

顶起......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